NEWS & INSIGHTS
There is always something happening in the wine world. And here is just a fraction of it…
All the Articles
-
葛兰许的终极形态?奔富G3发布!
2017年10月18日,一支由葡萄酒专家,记者和其他各界媒体人士组成的队伍,应约来到了位于香港腹地的一座私人画廊中,共同见证了最近被广泛议论的奔富新酒——G3的发布会! 由于富邑(Treasury Wine Estates)吩咐当天的与会者对活动内容保密,不管是活动本身,还是即将发布的酒款都是神秘感十足。直到晚上7点钟,面纱才终于揭开! 但是活动循序渐进的安排方式,也是吊足了大家的胃口。没有人提前知道活动的地址,甚至大家连这是一场品鉴会还是场晚宴也搞不清楚…结果我们先是被人带到了接待处喝上一杯,接下来来到了一个奔富玛吉尔庄园主题的摄影展览,直到最后大家才终于明,这是一场食物和酒单都非常豪华的烛光晚餐,当晚的葡萄酒有:2008年雅塔娜干白,2008年葛兰许,2012年葛兰许,神秘主角G3,还有一瓶五十年陈酿稀有托利。 [images] [/images] 所以说G3到底是什么?G3葛兰许三个年份的混酿:2008年,2012年,还有撰文时还未上市的2014年份。产量仅有1200瓶,单瓶售价为3000奥币,不禁让人十分好奇,它的味道能不能像它的价格一样让你热泪盈眶。对于广大普通爱酒人,这个价格可谓惊人。 但是在说到G3的味道之前,我们有必要了解一下这款酒的酿造过程,酿造理念,以及包装和营销是如何将它塑造成为一款兼具个性与传承的酒款的。 奔富的首席飞行酿酒师,彼得·嘉高在介绍奔富G3时热情又极富口才。嘉高反复强调G3并不是简单由葛兰许2008,2012和2014三个年份的酒液调配而成。你是不可能拿着三瓶葛兰许和一个量杯就能在家里调配出这款酒的,更何况2014年份还没上市! G3从一开始就是一款独立的混酿葡萄酒。换句话说,三个年份的葛兰许酒液在进过混合后,经历了独立的橡木桶熟化,由此嘉高创造出了一款独特新颖的葡萄酒。 宾客一边享受着由专程从阿德莱德飞来的奔富厨师团队精心准备的晚餐,一边品尝着成熟精美的2008年雅塔娜霞多丽,和为G3盛大发布会拉开序幕的2008、2012年份葛兰许。我不禁好奇,玉盘珍馐,良辰美酒,会不会让接下来要登场的主角G3显得更加诱人?如果大家没有在这样一场晚宴上品尝葡萄酒,他们对酒的评价会不会有变化? 但是就算排除掉环境的加分,不可否认G3是一款非常杰出的混酿。或许把G3称作“打了鸡血的葛兰许“会让人产生错误的联想,以为G3是一款比葛兰许还要威武雄壮的酒。但是如果你想要一款比葛兰许更有活力,更芳香四溢,更加紧凑匀称的红葡萄酒,那么G3是你的不二之选。 即使在困难重重的2006年,或者相对冷凉的2002年,葛兰许也是 “五步之外即可闻其香”。但是G3比葛兰许更加需要食物相称。不是因为它结构强壮,而是由于它的香味太强烈。覆盖了整个口腔的无比成熟细致的单宁,富有活力的酸味和圆润柔和的酒精三者浑然一气,庞大却不失优雅的结构下,包裹着由大量成熟的黑色水果和微妙的橡木香气组成的核心。酒的回味无比悠长,甚至在宾客们的纷纷议论终于渐渐平静之后,仍然唇齿余香。 [images] [/images] 我们来说说酒之外的东西吧。不得不承认我不是特别喜欢G3的包装。酒标上的字母“G”仿照书法样式写成,明显有讨好中国消费者的嫌疑,而且酒标正面除此之外几乎没有其他文字。酒标的质感摸上去很接近书写纸也表明它跟书法艺术的联系。尽管酒标的设计很优雅,但是看上去它的目标消费者仅仅来自一两个地方而已——中国大陆和香港。 当然,这款酒的顾客很可能就是哪些用这款酒来彰显身份,增强革命友谊,为私人宴会锦上添花的富有中国消费者。即便这款酒品质超群,同样超群的还有它的价格:几乎是相近年份葛兰许的四倍!所以关于定价的非议不可避免。但是除了能含蓄地彰显身份之外,对于买得起这款酒的人来说价格其实不那么重要,重要的是它稀少的数量。 因此,G3似乎本质上注定是一款极小众的酒款。就发布会来看G3也像是一款今后不会再出现的绝唱。但是彼特·高嘉当晚却跟我透露,奔富日后还会再次发售类似的多年份混酿酒款。...
-
“死理性派”的葡萄酒缺陷讲堂(一):挥发酸
葡萄酒缺陷——挥发酸(Volatile Acidity) 我们在形容葡萄酒,特别是来自新世界的葡萄酒时,经常会用到一个词:纯净。不知道你有没有好奇过,“纯净”说的到底是什么?指的是一种沁人心脾的主观感受,还是有理有据可以量化的客观指标? [images] [/images] 葡萄酒的生产过程,从栽培到酿造到储存,是一个有很多东西参与的漫长而复杂的过程。环节繁杂,就难免会有奇怪的东西混到酒里。有些混进去的东西成为了葡萄酒的“风格”,为葡萄酒提供了具有识别度的风味。但是还有很多时候,混进去的东西让葡萄酒味道变得不那么讨喜了。于是我们说,这款酒有“缺陷”。 龙凤的“死理性派”讲师刘畅,在接下来的几篇文章里,会以走进科学的角度,为大家介绍一下葡萄酒里几种常见的缺陷,希望对大家学习有帮助!我们从一种小编觉得非常容易识别(用畅爷的话讲,感知阈值低)的缺陷——挥发酸开始。 定义 挥发酸是指那些存在于葡萄酒中小分子的、具有挥发性的脂肪酸的总称。最常见的挥发酸是乙酸(也叫醋酸 Acetic Acid),因此葡萄酒中挥发酸的计量方法就是将挥发酸的总量换算成乙酸的含量来进行的。 大分子的脂肪酸不具有挥发性,因此也无法利用感官感知。尽管这些挥发酸对人体无害,但是很多国家认为挥发酸的出现是影响葡萄酒质量的主要缺陷,并且对葡萄酒中挥发酸的含量做出明确的限定。比如在澳大利亚规定,挥发酸含量超过1.5g/L则不允许出口和销售。 特征 具有挥发酸的葡萄酒会有明显醋的味道。在挥发酸产生的同时,通常也会伴随着乙酸乙酯的生成。乙酸乙酯会带来令人不愉悦的指甲油、洗甲水、香蕉水等气味,而乙酸乙酯的生成则会降低挥发酸的感知阈值(或者说更容易被感知到)。挥发酸的感知阈值很低,大约在0.1-0.125g\L,但这也与不同的葡萄酒风格和个体差异有关。 挥发酸可以在葡萄酒生产的任何阶段产生,产生的机理也很复杂。在酿造过程中产生的挥发酸可以通过接触适量的空气而消散。在装瓶之后产生的挥发酸目前没有很好的办法除去。 [images] [/images] 另外,挥发酸产生的同时也会伴随着一些列的氧化缺陷: 化学氧化 这种产生挥发酸的途径相对比较少见,通常情况下伴随着氧化过程会产生一定含量的乙酸。氧化过程除了伴随着果香的丧失,也能氧化葡萄酒中的乙醇,从而生成乙醛(会有烂苹果的气味),如果进一步氧化则会产生乙酸。但现在的酿造技术可以最大限度的减少氧气对葡萄酒的接触。只要不是跟大量的氧气进行接触,通常情况下可以完全避免这样的缺陷产生。...
-
Behind Every Winner——揭秘玛格丽特河葡萄酒大赏幕后故事!
在座的各位酒友们,在你们漫漫喝酒之路上,想必肯定喝过许多某某比赛金奖,银奖,铜奖酒了吧?但你们有没有好奇过一个问题:这些金奖银奖都是怎么评出来的? 我这次跟着凤仪老师去参加了Margaret River Wine Show(玛格丽特河葡萄酒大赏)后,近距离地了解了一下这些奖项背后的故事。好奇宝宝们,快快看过来! [images] [/images] 评比是分两天进行的,整个比赛一共有6个类型,37组酒,每组有10-20款酒不等。所以两天下来,各个评委大概品了400-800款酒,任务量之艰巨,堪比马拉松,大家可以想象一下。 6个葡萄酒的类型中,除了传统的红白葡萄酒组,还有专门的赤霞珠挑战赛组,甜酒+起泡酒组,wines of provenance组(来自相同或者相似风土但是不同年份的葡萄酒,类似垂直品鉴)。甚至专门设立了新兴品种组,和非商业酒(比如兴趣酿酒,学生酿酒,业余酿酒师酿酒之类的)组。 [images] [/images] 比赛一共产生17个奖杯:最大的是Langton’s wine of show。此外还有最佳参展商,最佳红、白葡萄酒,最佳单一园红、白葡萄酒,最佳赤霞珠、西拉、赤霞珠混酿,新加坡航空公司的国际评委奖等等等等。每个奖项都是由不同的葡萄酒行业公司赞助的。 评委们需要先从对应品种的小奖项中评选出佼佼者,然后再从它们中间挑出大奖。比如最佳红葡萄酒是由最佳赤霞珠,赤霞珠混酿,西拉,单一园红葡萄酒比较得来的。其余的最佳则分别评出最高者再依次与最佳红或白进行比较,最终得出最佳葡萄酒之奖。最佳Wine of provenance与新兴葡萄品种,非商业性质红白则不参与最佳葡萄酒奖项的评选。...